时评性材料:“冷”专业背后的“热”魅力写作指导及范文欣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研究甲骨文的95后女生李莹,在短视频中以风趣的独白向大家科普甲骨文这一“全网最冷门专业”,引发了网友对甲骨文的关注。不少人在线催更,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探究汉字生命的轨迹。在社交平台上,像李莹这样分享“冷门绝学”的博主不少,让人们得以领略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思考“冷”专业背后的“热”魅力。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立意】
本作文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点出事件,李莹通过短视频以风趣的独白向大家科普甲骨文这一“全网最冷门专业”,引发网友关注。第二句阐述影响,不少人在线催更,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探究汉字生命的轨迹。第三句概述现象,点明意义。比较这三句不难看出,最后一句是关键句,整个材料的关键词是“冷”专业(或“冷门绝学”)、“热”魅力。
95后女生李莹让“全网最冷门专业”甲骨文出圈事件,是今年三月份媒体广泛关注的新闻点,命题人将这一事件作为写作材料,很明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并对新闻事件作出理性思考。
这类时评性材料,审题立意时可以就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常见角度有:
1.由结果探原因
“冷”专业引发“热”魅力,得益于李莹采取的传播推介方式——短视频、风趣的独白。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创新甲骨文的传播方式,让人们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这一角度可立意为创新传承形式,领略传统魅力。
2.由结果看意义(或“影响”)
从材料中不难看到事件的影响,“像李莹这样分享‘冷门绝学’的博主,让人们得以领略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这一角度立意,可谈文化传承的冷与热。近年来,无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还是国潮热的兴起,都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的奇妙,越来越多的历史讲述者让传统变得更加有活力、有品味。可由此再进一步拓展到辩证思考冷、热背后的原因或由冷变热的途径等。
3.由结果寻办法
如何让“冷”专业散发“热”魅力?了解李莹新闻事件的同学或者有相关阅读积累的同学,会马上想到兴趣爱好。当兴趣、热爱与“面包”可能相冲突时,李莹选择顺应内心,努力追求跨越时空的文字浪漫,以“热心态”去钻研“冷学问”。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热爱可抵挡岁月漫长。从这一角度立意,学生可联系自己的专业选择、人生规划,阐释对专业冷、热的思考,表达对专业选择的见解等。
【高分标题】
以时代之暖,融绝学之冷
以冷专业之笔,绘热魅力之图
冷门何须惧,爱促热力高
捧“冷”文化清泉,煮新传承“热”茶
冷专业传承古老文明,热魅力推动文化复兴
携时代骄阳,耀文化微芒
曲高未必声和寡 冰心一片谱群唱
华夏风骨今犹在,东方风来满眼春
【范文展示】
曲高还须众声和,群唱更显热力足
梁启超曾言:“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而今天选择冷门专业便如进了饮冰室,有人热血褪去黯然离场,有人以执着追求变冷为热。然试炼场上,独一人响遏行云也显力薄,唯吾侪群唱,汇成合声,方促古老文明散发“热”力。
看95后女生李莹凭一己之力将“全网最冷门专业”甲骨文引热,不能不感叹,一时的冷门不代表永远的冷寂。可感叹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其如何“热”起来,又如何使“热”下。
无论是时下潜心研究甲骨文的李莹,还是昔日毅然投身考古系的高考骄子钟芳蓉,她们都做到了遵循内心,无视外界对前途出路的质疑。她们追寻着古老文明泛出的隐秘之光,以文物为伴,让文化作陪,即使子然一身也不惧孤独单调,用热血烧沸古老文明的长河,使波涛滚滚汇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
何为热?何为冷?择心之所向,不负韶华,为理想、为国家燃烧芳华,终会热;盲目从众,趋利避害,抱浅陋之见随波逐流,必将冷。
时代嬗变,传播古老文明,青年人需有“终日乾乾,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李莹以时下热门的短视频形式、运用风趣的独白进行深入浅出的科普,引发了网友对甲骨文的关注;樊锦诗以数字科技赋能敦煌,张开了文化传播的翅膀;《只此青绿》以动态舞美展示千里江山图,让古典长卷“活”了起来;《唐宫夜宴》《舞千年》以扩展现实技术打造5D沉浸式舞蹈破圈吸粉……“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当现代技术与古老文明相遇,创新性发展终激发热魅力。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纵偶有冰层覆盖,其下也必暗流涌动,吾辈青年只需奋力一凿便可喷薄而出,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百年苦难不碍我们为千年辉煌昂首,一时之冷亦不妨我们为热潮迭起折腰。
九万里风鹏正举,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百年征程。学唱必得意志坚,吹竽须有真功夫,如此,阳春白雪,众人相和,文化软实力终会将新时代中国推向世界中央。
以冷专业之笔,绘热魅力之图
在网络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社交平台上涌现了不少分享“冷门绝学”的博主,他们虽持“冷”专业之笔,却以创新性表达绘出了“热”魅力之图,让人们在娱乐中增长了知识,领略了传统文化之美。
千年梦境中,纵横山河间,总有人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倾情投入,为文明传承铺路架桥。
泱泱华夏,多的是秦火焚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灭的柔情,古老文明不会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也不该被匆匆前行的人们遗忘。风刀沙剑,面壁一生,洞中一日,笔下千年,李云鹤用心作笔,以血为墨,六十余载潜心修复,八十六岁耕耘不歇,让风化的敦煌历史暗香浮动,绚烂重生。 “板凳要生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揆诸当下,社会似乎按下了“快进键,”人们寄希望于“一招鲜”,图得一时快,收得一时效,终一事无成。欲学“冷”专业,需坐“冷板凳”,择一事,终一生,不忘初心,赓读前行。
风云变幻中,时代蓝图上,总有人生得出灵慧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文化发展增靓添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些落伍于现代文明,这不足为奇;可中华文化更博大精深,与其抱怨传统与现代的水土不服,不如生一颗慧心,创新化地驱动其发展。当我们对看似晦涩难懂的“冷专业”敬而远之时,请不要忽视传统文化的持久性魅力,更不能忽略现代科技赋能传播的功效。看,《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等大热的综艺节目激活了古文化的魅力,唤醒了它沉睡千年的美;看,95后女生李莹、抖音博主李子染,皆借助网络科技、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着所谓的“冷”文化,如火如荼地推进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明传承与文化创新需代代接力。大漠敦煌,新一代莫高窟人接过接力棒,将青春镌刻在文物保护事业上;高考过后,高分骄子钟芳蓉毅然报考北大考古系,领一代专业选择之风尚。沉舟侧畔,千帆竞过,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文明传承永无终章,文化创新永不落幕,握冷专业之笔,绘热魅力之图,前途似锦,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