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以己度人”与“以人度己”写作指导及范文欣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己度人”指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以人度己”指用别人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自己。
有人认为“以己度人”者片面狭隘,不如“以人度己”者清醒客观。
有人认为“以己度人”者富有同理心,而“以人度己”者则身心受限。
有人认为应追求二者的平衡。
……
对于“以己度人”与“以人度己”,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对“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接着给出了不同人对这两种方式的看法。
有人认为“以己度人”者片面狭隘,不如“以人度己”者清醒客观。这是因为“以己度人”往往基于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认知,容易忽略他人的独特性,从而产生片面的判断。而“以人度己”则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有人认为“以己度人”者富有同理心,而“以人度己”者则身心会受限。这是因为“以己度人”时,人们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同理心,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以人度己”则可能会过度依赖他人的看法,导致失去自我,身心受限。
还有人认为应追求二者的平衡。这是因为“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各有优缺点,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既对他人给予理解和关爱,又不失自我认知和独立思考。
考生写作时,应对材料的三种不同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和选择,可以赞同第一个,也可以赞同第二个。但最好是能够辩证写作,认识到两者各有优劣,需要相互补充。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开篇讲述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的新特点,引出对“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的思考,提出论点。接着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分析“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的优缺点,比如前者能快速理解他人基本感受,但有可能会主观臆断;后者能获得多元反馈,完善自我认知,但可能被他人负面评价影响,失去自我。然后阐述平衡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在新时代,既要保持自我,又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比如电影创作者既要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又要根据市场和用户反馈调整策略。最后,总结全文,呼吁在新时代生活中,合理把握“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的平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立意:
1.平衡“以己度人”与“以人度己”,做一个共情的清醒者。
2.“以己度人”显关怀,“以人度己”助反思。
3.兼用“以己度人”之暖与“以人度己”之智。
【高分范文】
心镜互鉴,照见人间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飞天衣袂飘飘,手持明镜与莲花。镜中映照人间百态,莲心暗藏般若智慧。这古老的艺术意象,恰如人性认知的永恒命题: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与自我时,究竟该以心为镜照见他人,还是借他人之镜反观自身?两种认知方式的激荡与交融,恰似飞天手中的镜与莲,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完整图景。
以己度人如同在心灵的铜镜中拓印他人面容,这种认知方式在先秦诸子的智慧中早已萌发。庄子观鱼濠梁时,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投射于游鱼;屈子行吟泽畔时,将忠贞气节赋予香草美人。这种将心比心的认知,如同希腊神话中那耳喀索斯临水自照,虽可能陷入主观的迷障,却让人类第一次在万物中照见了自己的灵魂。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伎乐天,正是以己度人的绝佳隐喻——唯有深入理解自身心灵的和弦,才能奏响与他人共鸣的乐章。
而以人度己则像在他人目光中寻找自己的倒影,这种认知方式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中初见端倪。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正是通过他人的质疑不断擦拭心灵的明镜;王阳明龙场悟道时,也是在百姓日用中印证心性。正如敦煌壁画中的千手观音,每只手掌都托举明镜,照见众生百态的同时,也在万千镜像中拼凑出完整的自我。这种认知方式如同普鲁斯特在他人记忆中重构逝去的时光,让我们在与他人的对话中重新认识自己。
真正智慧在于让两镜交相辉映。孔子“己欲立而立人”的仁道,既非单纯推己及人,亦非完全舍己从人,而是在动态平衡中达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歌德在《浮士德》中写道:“有两样东西能让灵魂永远保持震撼,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这恰似敦煌飞天手持的双镜,一镜照见天地浩渺,一镜映出心海微澜。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正是人类在不同文明中既保持个性又相互映照的黄金时代。
在鸣沙山与月牙泉相守千年的奇观中,我们看到了认知的终极智慧:沙漠的粗粝与泉水的温润相互成就,正如以己度人与以人度己的认知方式本应相生相长。当我们将心灵化作明镜台,既能照见他人眼中的星辰大海,也能映出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这种动态平衡的认知,恰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在流动中保持平衡,在交织中创造永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