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之“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名人名言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10.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11.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人民日报
1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联。——人民日报
二、精彩段落
1.泱泱大国,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一路走来,沉淀下无数的文化瑰宝。行云流水间的诗词歌赋,巧夺天工的座座古老建筑,还有一卷卷诗情画意般的古文,宗卷等等。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但今天,人们却是一味的崇洋媚外,向往外国文化丢弃本国文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所以,当下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血脉,守护先辈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3.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铃印一一活了起来。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我们仿佛有幸穿越千年,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如见先人伏案时毫端蕴秀,如嗅先人泼墨处芝兰之气。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4.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孔夫子传扬孔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5.新时代有着新时代的特点,传统将何去何从?我们需要担其相应的责任来。白先勇将《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这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担当;学校因地制宜,把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纳入校本课程,这是当代教育学者的历史担当;央视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无数百姓走入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这是当代媒体的历史担当。这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让其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诠释,是给传统文化,也是个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而我们青少年,能给自己怎样的传统化"新"礼物呢?
三、人物素材
1.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168万件,占全国定级的珍贵文物的41、98%。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2.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3.李右溪——接续星火的执灯者
“从甲骨情书看三千年前的刻骨爱恋”、“从甲骨文一览发达的商朝养猪业”,95后博主李莹通过甲骨文科普大放异彩,被央视点名表扬。
作为一名甲骨文专业的学生,李莹将晦涩难的专业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姿态展现在广大网民面前,终秉持着一颗“为往圣继绝学”的初心,坚守于门可罗雀的甲骨文专业学府之中,潜心钻研,日夜沉淀,追问中华文化的源头,描摹人类文明的轮廓,燃烧一颗恒心,只为点燃甲骨文研究夜的长空。
李莹曾言:“这只是一个火种,而我们不知道会落在谁的心里。虽然谁都不知道这颗火种最终会飘向何方,落于何处,但我们都明白,李莹点燃的星火终会成炬,中华文脉的接续将生生不息。
4.李子柒回归
李子柒,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2016年初开始拍摄视频,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她时隔三年多的回归视频中,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将镜头对准漆器打磨、上色的每一个环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漆器的独特美学和工艺之美。在镜头背后,李子柒跟着大漆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老师学习一年多,在作品中实践,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从割漆、采漆到装饰、打磨等,李子柒经历了皮肤过敏的痛苦与其他种种困难,在最后阶段,强光照射到漆面上,只有金线,看不到图案。但李子柒没有退缩,她重新花费了三个月,才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尹利萍老师曾说:“大漆艰苦非常人所能承受,初识李子柒只以为她会打退堂鼓,没想到她会在学漆的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毅力,那种吃苦耐劳,全身心投入的劲头最后真真实实地打动了我”。传统漆器工艺已有八千多年历史,其制作过程繁复、技法独特。视频十几分钟的时间的背后是李子柒好几年的坚持,她经受了种种磨难,最终给观众呈现出漆器制作的高难度技法及其背后蕴藏的匠心。
四、时事素材
1.China Travel爆火,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
2024年,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一股“China Travel”的风潮席卷而来,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每个城市不同的风景人文成为了海外自媒体平台中的焦点。“China Travel”的爆火反映了世界对于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的迫切愿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吸引了无数国际游客的目光。而中国不断优化的签证政策和便利的出入境措施为“China Travel”提供了方便。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穿梭,或是深入到小巷胡同去探访中国人民的生活气息,亲身体会到文明古国的韵律脉搏。过境免签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为世界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对外展示了中国形象、中国风貌、中国气派。
2.《黑神话·悟空》
《黑神话:悟空》于2024年8月20日正式上线,这款国产游戏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背景,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游戏技术,迅速在全球游戏市场引发一场“中国风潮”。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现代玩法为外衣的做法既降低了游戏的理解门槛,又让游戏保持了长久的魅力,为全球玩家提供了了解中国的新途径,非常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黑神话:悟空》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四川的安岳茗山寺、重庆的大足石刻、杭州的灵隐寺等了36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让承载中华文明千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愈发生机勃发也为文旅市场深度赋能。游戏IP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符号,正以其独特魅力为文化传播和旅游体验的产业创新提供一条新路径。
3.《哪吒之魔童闹海》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以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哪吒为主角的动画电影。影片延续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世界观,讲述了哪吒在经历了一系列成长和挑战之后,继续面对命运的考验,努力守护自己所珍视的人和事物的故事。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国漫作品,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做出了表率。它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却以现代的视角和手法进行了重新演绎,让古老的神话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与创新的结合,可以作为作文中“文化传承”“创新精神”“国漫崛起”的素材。国漫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4.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走过7个多世纪的北京中轴线,历经12载不懈申遗路,终于能更加自信地向世界铺展开其壮美的画卷。“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向世界贡献的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不仅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更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中”之于每个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北京中轴线这一宏伟构想自元、明、清三代持续演变,贯穿着宫殿、庙宇、园林和其他历史建筑,沿着胡同民居次第展开,形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北京城,诠释着古都的文化韵味与历史印记。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在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京味特色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现代国家象征和北京国际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这条千古唯一的轴线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礼仪和秩序的深刻重视,体现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共生。
5.春节申遗成功
春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必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春节走向世界的背后,是日益提升的中华文化影响力。放眼全球,动荡、战乱等种种问题持续困扰世界。中华文化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这些都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重要启示。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肯定,更是一种文明之美的互践。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的庆祝活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桥梁。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共庆春节,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这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佳写照。春节申遗的背后,是民族认同感在现代社会中的凝聚和强化。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更加深入人心。申遗的过程,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这种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力量。
6.春晚传统文化元素
2025年总台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舞台设计也将“巳巳如意”中两个“巳”字对称摆放,一如中国传统的如意纹路,直观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这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符合当下的审美趋势,浓缩了对全球华人的热烈召唤和真诚祝福。
开场视觉秀《迎福》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和表演,集齐16种非遗,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与中国人对“生生不息又一年”的美好祈愿贯穿在一起,开启“春回四野呈瑞景”的多元奇趣之旅。歌曲《登高》融入传统舞狮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登高望远”的意境,传递“登高望胜景,祈福迎新年”的美好祝愿。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等为灵感,在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中,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轮美奂,让观众领略了蕴藏其中的丰沛的生命力和凝固的诗意。舞蹈《伊人》用优美的舞姿,营造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缱绻意境;戏曲《声动梨园》百花齐放,文戏武戏交相辉映,名家新秀携手登台;武术《笔走龙蛇》以刚劲洒脱的动作,配以激动人心的鼓点,将武术与书法结合,精彩演绎了“生生不息”的蛇年主题。
剪纸、皮影、中国结、风车……2025年总台春晚中,在歌词、表演和服装设计等方面都创新融入了丰富的非遗和春节民俗元素。每一个文化元素都饱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价值,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它们汇聚一堂,让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这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让每个人在欢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和力量,抒写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彰显无限生机与活力。
五、精彩时评
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相较于2023年的12.9亿人次再创新高。在“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中,青年成为观众群体中的主力军。仅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2023年和2024年进馆参观的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均超过60%。
博物馆与年轻观众的双向奔赴,一方面是因为承载厚重历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馆不再以“高冷”“严肃”的面孔示人,而以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深深打动青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信自强的当代青年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推动这样的双向奔赴更加持久热烈、更多开花结果,需要多措并举让青年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勇担重任。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的文化自信与高度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要求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有着深刻洞察。厚植青年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让青年深刻体悟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有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整体把握,青年就能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并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在“两个结合”中积极投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
当代青年生活、成长于中国式现代化快速推进的浪潮中,一方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入“后物质时代”,另一方面现代性的竞争压力又让青年不乏“物质生存焦虑”。因此,让青年勇担文化传承发展重任,首先需要解决青年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让青年无后顾之忧。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京大学“冷门专业”考古学,2024年她入职敦煌研究院的消息传出后,网友们表达出由衷的钦佩。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之后,文物修复师在年轻人中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职业。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对文化传承发展并不缺少热忱。只要我们不断发展文旅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给予“冷门绝学”更多生存、发展的空间,就会吸引更多青年自觉投身于文化传承发展的大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文物、遗产、文字都“活”起来,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赋能。2024年10月,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博主通过一款模拟游戏生动还原了都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和治水原理。有网友表示:“高中没学明白,去都江堰旅游没听明白,看视频三分钟懂了!”这样的视频博主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在此之前,一名95后博主就因在短视频中将艰深晦涩的甲骨文变得生动、有趣,在网上带起一股学习甲骨文的热潮。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形有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青年人才,为文化传承发展插上腾空飞翔的翅膀。
搭建展示舞台,为青年勇担文化传承发展重任赢得关注。在快节奏、信息超载的网络时代、数字时代,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被看到”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成功。对青年而言,在网络上“被看到”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别人的关注乃至认同;对文化传承发展而言,“被看到”意味着文化具有吸引和影响他人的深刻魅力。青年和文化传承发展都渴望“被看到”,决定了青年在勇担文化传承发展重任时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更多认可。(《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7)
六、作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材料二:600多岁的故宫,早已一改严肃、古板的面孔,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故宫猫”吸粉无数、“朕已阅”胶带纸热卖、《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火、各色口红手慢无、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灯光秀一票难求……故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提振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材料三:“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没有高质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校文学社近期正在开展以“点亮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征文进行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共有三则。第一则材料阐述了余秋雨的观点: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第二则材料指出,六百年的故宫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第三则材料指出“国潮”现象以及它具备的两个要素提示语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可见,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就是文化自信,而题目给的任务中征文比赛的主题也是“点亮文化自信”。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底气就是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它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汇聚了一辈辈华夏儿女的智慧和心血,博大精深而又生命力顽强,是名副其实的令世人瞩目的东方明珠。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高度发达的文明能给我们带来高质量的文化自信,有了高质量的文化自信,我们就能更信心百倍地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辈青年,作为华夏儿女的一份子,拥有这份文化自信,定要让这棵常青树青春永驻,保持其纯正的底色和基因,不随波逐流,不自我怀疑,不胡乱嫁接,让其永远保持自己特殊的魅力和光彩。当然点亮这份文化自信,不能一味“酒香不怕巷子深”,而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这个空前繁荣时代的包容性,借助各种高科技手段,让华夏文明融入生活,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以更灵活和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更加根深叶茂,影响深远。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文化自信的根基,然后分析文化自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最后阐述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点燃文化自信。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阐述。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无穷。
2.传承传统文化,担民族复兴大责。
3.文明互鉴,兼容并包。
4.乘时代东风,扬传统文化。
【例文】
点亮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燃文化自信,扬优秀传统文化,担民族复兴大责。为此,我向广大青年朋友倡议:点亮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昂起自信的头颅。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类学说在文化激荡中大放光彩;汉朝独尊儒术,奠定儒学正统地位;明清时期,儒学结合时代特征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由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在创新中高昂起华夏儿女自信的头颅。
推陈出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挺起自信的胸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予以展示、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陶瓷微雕技术近乎失传。而王艺文却利用现代科技将其继承下来,一个人撑起了一项国家非遗项目。正是因为有着推陈出新的精神,王艺文最终将一项文化技艺继承并发展了下来,这启示我们,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弘扬,在弘扬中挺胸前行。
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燃起自信的烈焰。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我们应通过“一带一路”等渠道将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展示出来,用充满激情的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当下的青年学生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今天,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承继本质,涵养精髓,改造转化,创新发展,延续血脉,开拓前行。承继盛世,我辈青年当你我共行,燃文化自信,担民族复兴大责,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根深叶茂,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