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母题汇总之多元文化、主流价值(上)
01.多元文化
精选素材
素材1:玄奘·取经路上的文明摆渡人
唐贞观三年,玄奘孤身西行五万里,穿越沙漠戈壁,在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十七载。他翻译佛经75部,将《大乘起信论》等汉地经典反传印度,更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上百个城邦的风土人情。当长安的驼铃与恒河的梵音相遇,他用“非敢后也,马不进也”的执着,在丝绸之路上架设起文化互鉴的桥梁——这种“舍身求法”的精神,让佛教中国化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更启示后人:文明的成长,始于对异质文化的谦卑叩问。
素材2:利玛窦·中西文化的破壁者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身着儒服,在南京与徐光启共译《几何原本》,将西方数学体系引入中国;又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打破“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他在《天主实义》中融合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义,提出“耶儒合流”理念,让古琴曲《高山流水》与教堂管风琴声在晚明士大夫的书斋里共鸣。这种“入乡问俗,以文会友”的智慧,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早期征程,印证了“多元文化不是壁垒,而是互照的镜子”。
素材3:宫崎骏·动画里的文化基因重组
宫崎骏创作《千与千寻》时,将日本神道教的“八百万神灵”与西方蒸汽朋克美学熔铸一炉:汤婆婆的油屋既似《枕草子》里的平安京楼阁,又有《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机械齿轮。他在《幽灵公主》中探讨自然崇拜,既借鉴阿伊努族的生态观,又融入北欧童话的隐喻。这种“左手执《古事记》,右手握迪士尼”的创作哲学,让世界看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如酿酒般,在发酵中生成新的味觉层次。
名言金句
金句1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金句2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
金句3 “当我们热爱脚下的泥土时,我们也学会了欣赏他人的鲜花。”——辜鸿铭
金句4“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传承和弘扬不同文明,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习近平
金句5“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金句6“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
金句7“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
金句8“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费孝通
金句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金句10“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语言和肤色,但我们共同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人类和平的理想。”——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分论点
温馨提示:建议再做筛选,形成一定的逻辑层次,使作文结构不至于呆板机械。
分论点示范1
1.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胸怀,拥抱文化差异。
2.秉“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守护文化本真。
3.怀“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愿景,推动文化共生。
分论点示范2
1.夜郎自大,容易陷入“夏虫不可语冰”的文化傲慢。
2.开放包容,才能扬“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吸纳精神。
3.破壁共生,方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动态平衡。
分论点示范3
1.从“文化猎奇”到“深度对话”,在交流中解构文化偏见。
2.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在互鉴中激活文化创新。
3.从“本土叙事”到“全球表达”,在融合中构建文化共同体。
主体段
主体段示范1
文明的星空因多元而璀璨。玄奘西行时,行囊里装着《道德经》,也盛着印度的贝叶经,这种“兼收并蓄”的姿态,让长安成为盛唐文化的熔炉——胡旋舞与霓裳羽衣曲共舞,景教碑与汉字佛经同辉。正如费孝通所言:“美人之美,方能美美与共。”今日故宫推出“数字文物库”,用VR技术让《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实现“云端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视,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如敦煌壁画般,在吸纳多元中焕发新生。
主体段示范2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碰撞中的重构。利玛窦在韶州建天主教堂时,特意采用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风格,这种“文化转码”不是妥协,而是如鲁迅所言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反观某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将传统锁进玻璃罩中供奉,却忘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整旧如旧”: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用现代工艺延长文物寿命。文化如同活水,唯有在与异质文化的激荡中,才能避免成为stagnant pool(死水潭),孕育出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形态。
主体段示范3
多元文化的终极答案,是创造新的文化DNA。 宫崎骏的动画王国里,既有《风之谷》对日本神道自然观的致敬,也有《天空之城》对工业革命的反思,这种“东西方基因的重组”,让他的作品成为世界语言。正如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的丝绸与西域的葡萄藤相互缠绕,生长出全新的文明景观。今日“国潮”的兴起,不是对西方文化的排斥,而是如《长安十二时辰》般,在唐俑胡旋与现代光影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多元文化的魅力,从来不是拼盘式的陈列,而是化学反应般的创新。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与希腊火种交相辉映;在三星堆考古直播中,网友用英文解读青铜神树与古埃及太阳船的关联;在TikTok平台上,中国博主的古筝演奏与意大利博主的歌剧咏叹调形成“跨时空二重奏”。
请结合材料,以“多元文化:在碰撞中生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核心矛盾:文化“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辩证关系
2.立意方向:
拒绝文化中心主义,在平等对话中守护多元生态
以“创造性转化”激活文化基因,在融合中孕育新文明
从“文化自信”到“文明互信”,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
范文
在文明的熔炉里锻造新光
当冬奥圣火点燃长城脚下的雪场,当三星堆青铜面具与古埃及黄金面罩在数字展厅“对视”,我们目睹着一个文明对话的新纪元:多元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在碰撞中激荡出新的波光。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时代的命题。
吾辈青年,当以开放之姿,在文明的熔炉里锻造属于人类的新光。
多元文化是文明的基因库,保存着人类的生存智慧。敦煌莫高窟的《胡旋舞》壁画,将西域舞者的灵动与中原画工的写意融合,成为文化共生的活化石;《马可·波罗游记》里记录的杭州“瓦舍勾栏”,让中世纪欧洲看到东方城市的商业活力。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印记证明: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基因链,鄂伦春族的桦皮船承载着森林文明的密码,威尼斯的贡多拉摇曳着海洋文明的记忆。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天然合理性。
文化碰撞的本质,是打破“认知茧房”的思维革命。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时,用“点、线、面”等汉语词汇重构西方数学概念,这种跨文化的术语转化,实则是思维方式的破壁。今日“AI修复敦煌壁画”技术,既运用了计算机视觉算法,又遵循“修旧如旧”的东方美学原则,恰似用现代科技的“针”,缝补传统艺术的“裳”。当我们用结构主义解构《红楼梦》,用生态批评重读《山海经》,本质上是在进行文化基因的“跨学科测序”——这种碰撞不是颠覆,而是在差异中创造新的美学可能。
多元文化的终极指向,是构建“和而不同”的文明共同体。 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在动漫《起风了》中,让日本飞机设计师与意大利工程师跨越国界对话,暗示战争摧毁文明,而文化交流孕育和平。这种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象为现实:哈萨克斯坦的音乐会上,马头琴与冬不拉合奏《草原之夜》,泉州的清真寺与佛教寺院比邻而居。正如鲁迅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每个文明都是一束光,当它们在人类文明的天幕上交织,便能驱散偏见的阴霾,照亮“天下大同”的未来。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上,元宇宙正在打破物理空间的阻隔,让非洲鼓点与江南丝竹在虚拟舞台上共舞。这启示我们,多元文化的价值,从来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动态的生长。
愿我们以历史上玄奘“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探索精神,利玛窦“入乡问禁,入境随俗”的包容心态,在文化交流中成为“文明的摆渡人”。
惟其如此,方能在文明的熔炉里,锻造出超越地域与时代的精神新光,让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永远“万紫千红总是春”。
02.主流价值
精选素材
以下是围绕“主流价值”主题的作文素材导写,聚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核心维度,结合高考作文高频考点设计:
素材1:屈原·汨罗江畔的精神图腾
战国末期,屈原见楚国“大厦将倾”,虽遭流放仍心系苍生,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赤子情怀,写下《离骚》《九歌》等不朽篇章。当郢都沦陷,他拒绝“随其流而扬其波”,抱石自沉汨罗江,用生命践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坚守。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叩问,如黄钟大吕,成为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流价值的源头活水。
素材2:雷锋·螺丝钉精神的时代注脚
20世纪60年代,雷锋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为人生信条,冒雨送老人回家、为战友缝补衣物、在工地义务劳动,用无数“小事”诠释集体主义的温暖。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这种“螺丝钉精神”打破“个人至上”的功利思维,让“奉献”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更将“为人民服务”镌刻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坐标系。
素材3:张桂梅·大山里的教育燃灯者
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余年,拖着病痛之躯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她每天凌晨5点巡视校园,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全部捐出,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当有人问她“值不值”,她坚定回答:“挽救一个女孩,可以改变三代人。”这种“燃灯者”精神,诠释了主流价值中“扶贫先扶志”的时代内涵,更让“教育公平”成为全民共识的价值灯塔。
名言金句
金句1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金句2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金句3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钟南山
金句4“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陈祥榕(戍边烈士)
金句5“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习近平
金句6“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集体心声
金句7“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端牢!”——袁隆平
金句8“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祥榕(戍边烈士)
金句9“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程开甲(“两弹一星”元勋)
金句10“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分论点
温馨提示:建议再做筛选,形成一定的逻辑层次,使作文结构不至于呆板机械。
分论点示范1
1.以忠报国,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忱,铸牢家国之魂。
2.以信立世,秉“言必信,行必果”之则,夯实社会之基。
3.以善为本,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念,涵养文明之风。
分论点示范2
1.汲汲于私,只能陷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功利泥沼。
2.拳拳于公,方能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
3.昭昭于德,终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价值觉醒。
分论点示范3
1.从“个体修身”到“群体共进”:在日常践行中厚植主流价值根基。
2.从“传统赓续”到“时代创新”:在古今对话中激活主流价值内涵。
3.从“本土实践”到“全球倡导”:在文明互鉴中彰显主流价值力量。
主体段
主体段示范1
主流价值是穿透时光的精神钙质。屈原在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跃,让“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成为民族精神的基因。这种价值追求不似流星转瞬即逝,却如敦煌壁画般历经千年风沙仍色彩鲜明——就像抗日战争时期,无数青年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奔赴战场;新时代扶贫干部扎根深山,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续写愚公移山的现代传奇。正如鲁迅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脊梁,正是主流价值最生动的注脚。
主体段示范2
集体主义精神,是主流价值最温暖的底色。雷锋用“帮战友盖被子”“给群众送雨衣”的小事,构建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闭环。这种精神在抗疫斗争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武汉封城时,快递小哥汪勇自发组织志愿车队,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社区工作者李芳连续40天坚守岗位,用“代购药品、代扔垃圾”的琐碎,织就基层防疫的安全网。对比某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用行动证明:当个人选择与集体利益同频共振,当“小我”自觉融入“大我”,主流价值便会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个心灵角落。
主体段示范3
主流价值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张桂梅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让大山女孩的梦想照进现实,这正是“教育公平”这一主流价值的当代演绎。从古代“耕读传家”的传统,到今日“乡村振兴”的国策,主流价值从未凝固成冰冷的教条,而是如黄河之水,在奔流中不断吸纳新的支流。当“Z世代”用短视频传播非遗文化,当“银发群体”在社区担任志愿者,我们看到:主流价值不是过时的老皇历,而是与时俱进的活水源头,在代际传承中持续焕发新生机。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被首次提出。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主流价值像阳光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振华中学拟举办以“新时代·主流价值”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核心矛盾:传统主流价值与新时代语境的融合共生
2.立意方向:
在传承与创新中,定义新时代主流价值的精神谱系
以建党精神为灯塔,照亮青年的价值选择之路
从“精神共鸣”到“行动共振”,让主流价值落地生根
范文
让主流价值成为青春的底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当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看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呐喊,当我们为脱贫攻坚中“不抛弃不放弃”的誓言感动,当我们在抗疫一线见证“逆行者”的背影,其实都在见证同一个命题:主流价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更是新时代青年的人生航向标。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让主流价值成为我们青春的底色。
主流价值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原力。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到雷锋“甘做革命螺丝钉”的奉献精神,主流价值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百年前,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在南湖红船上点燃革命火种,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主流价值;今天,“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用生命诠释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告诉我们:主流价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热血和汗水浇筑的精神坐标。
新时代的主流价值,正在焕发新的时代光芒。张桂梅校长用“教育扶贫”改写大山女孩的命运,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与“乡村振兴”的国策同频共振;航天团队中的“90后”工程师们,用“星辰大海”的浪漫想象,将“两弹一星”精神升级为“航天强国”的时代叙事。这些生动实践证明:主流价值从未脱离时代语境,而是如敦煌壁画的色彩,在不同时代的光照下呈现新的光泽。当我们用“碳中和”理念重新定义发展模式,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审视全球治理,其实是在为传统主流价值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践行主流价值,需要从“心有所信”到“行有所向”的转化。 有人说:“道理我都懂,但怎么做?”其实答案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是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时的一抹微笑,是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的彻夜坚守,是普通劳动者在岗位上的精益求精。就像雷锋日记里写的:“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必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可以像“微尘”一样,在支教课堂上播撒知识的种子,在环保活动中捡拾一片垃圾,在网络空间传递一句正能量——这些微小的行动,终将汇聚成主流价值的浩瀚星河。
同学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有幸成为时代的见证者,更应勇做主流价值的传承者与创造者。愿我们以屈原的忠诚为笔,以雷锋的奉献为墨,以张桂梅的担当为纸,在青春的画卷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诗篇。如此,当我们白发苍苍时回望来路,定会看见——那些曾经坚守的信念、践行的价值,早已在岁月深处绽放成永不凋零的精神之花。
谢谢大家!